第四節 鐵路
光緖三十年。大埔人張弼士與粵督岑春煊商築廣廈鐵路。嗣以廣州首段與廣九鐵路現定之路線相同。因改勘路線三條。(一)由惠屬博羅縣石灣墟出發。至潮屬饒平縣黃岡。名為惠潮鐵路。長約九百華里。(二)由石灣至廈門之石廈鐵路。長約九三七又二分一華里。(三)以汕頭爲起點。經普寧、陸豐、惠州至石龍之汕石鐵路。長約五一〇華里。上述三線。設當時能任定一線早日成立。不特粵漢及廣九兩路可得聯絡之效。而公私經濟亦因交通之利便。呈發展之新機。無如當局不能樹立遠大計劃。地方人民又以頻年騷擾。不敢告問及此。遲至今日。開辦尙遙遙無期。吁良可慨已。目下潮屬祇有潮汕鐵路一段。此路由汕頭至潮安之意溪。長二十六英里有半。係光緖二十九年。經商南洋日里1梅縣張煜南(號榮軒)得政府之批准。敷設汕頭、潮安間鐵道。於是組織潮汕鐵路有限公司。本人出資五十萬元。謝榮光、吳理卿、林麗生三人復各集合五十萬元。合二百萬元。所有測量工事等。皆聘日本三五公司擔任。由光緒三十年起興工。越二年十一月汕頭、潮安間二十四里半之鐵道工竣。開始行車。光緖三十三年。該路實行延長至意溪。以備由汕上運之貨物。不停潮安地面。而可由意溪直卸於湖寮(即漳溪船)大木艇中。溯流直上。以分運於大埔、豐順、嘉屬上杭各地。查此路之收入。幾與日本之東海道線相等。實爲吾國各鐵路中最有成績者。計年所收約七分左右之利息。惜經理不得其人。加以數年來軍事影響。致收入短少。不特車輛機件損壞不修。枕木亦腐蝕不換。出軌之事。時有所聞。按此路軌道寛四尺八寸半。爲廣軌單線。係購自英國者。其機關車(俗謂火車頭者)則買自美國。其餘車輛等一切材料。則向日本購入。當開辦之初。各站站長車掌等。俱用日本人。厥後漸次改用本國人。現下僅剩一二日本人。專理車務事宜而已。創辦人張榮軒旣於十餘年前逝世。該路委其弟鴻南(號耀軒)總理其事。民國九年耀軒又逝。遂由其族侄公量及公垣接理。聞其股票之大部分。係其本姓所有。如此龐大之企業。能以一姓之力經營。實可為南中模範。今該公司使用之機關車。共有三台。計頭等客車三台。每台定坐十二人。二等客車三台。每台定坐二十六人。三等客車十三台。每台定坐五十人。有蓋貨車二十台。每台載重十噸。無蓋貨車二十台。每台載重十噸及七噸。
火車每日往復三次。年中十二月、正月、二月三個月平均載客約三千人。軍隊不計。載貨約七十噸。以入口之棉紗。鸛巢、浮洋之蜜柑。楓溪之陶器。及各種糧食爲主。茲將其七年來營業成績。列第四十二表如下
十三年 | 十二年 | 十一年 | 十年 | 九年 | 八年 | 民國七年 | 年分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一, 二五九, 三九三 |
一,一八八,八三九 | 一,〇五〇,〇八九 | 一,〇五二,四八九 | 八六五,二八五 | 八五三,八九九 | 八八一,六二三 | 人數 | 載客之人數及收入 |
四五九, 四三八 |
四一二,三三八 | 三六五,二〇〇 | 三六六,〇一九 | 三〇二,五五三 | 二九六,二〇一 | 二八九,八四九 元 | 車票收入 | |
五四, 八四一 |
五九,八〇〇 | 五四,〇六一 | 五八,三六一 | 三二,九九二 | 三八,六〇〇 | 二四,六八四 | 噸數 | 載貨之重量及收入 |
四九, 七五九 |
五三,五四六 | 四〇,一二七 | 五二,三八四 | 三〇,七六九 | 三三,七一六 | 二八,五一六 元 | 運費收入 | |
五〇九, 一九七 |
四六五,八八四 | 四〇五,三二八 | 四一八,四〇三 | 三三三,三二三 | 三二九,,九一八 | 三一八,三六六 元 | 各種收入合計 | |
本年營業 收入增加。 原因由 上半年間 地方承平, 客多貨擁; 下半年則因 南洋市況不佳, 潮梅負擔軍餉, 苦於供億頻繁, 是以購買力減少, 百業凋零, 結果客貨銳減, 收入短絀 |
本年五、六、七、八等月,軍事影響,運輸較少,通東江及東隴河道不靖。所有上游〇紙、土蓆及汕市荳餅、糧食雜貨概經由本路裝運,貨運成績較佳,營業順利。至九、十、十一、十二距冬銷前後,駐防軍隊全數開拔,旅客收入較有起色,均為營業收入增加原因 | / | / | / | / | / | 備考 |
本路各列車之坐位。亦男女不同席。每次來往有三等車二輛。爲女客專用。頭等車則由中間區分。男子專用頭等。女子專用二等。頗為特別耳。汕頭、意溪間。分庵埠、華美、彩塘市、鸛巢、浮洋、楓溪、潮安七站。其間商業之最盛者爲庵埠、潮安二站。汕頭之發車地。在迴瀾橋側。韓江之畔。予之汕頭市政工務計劃。擬將其延長至堤岸。俾鐵路與舟運銜接。另由外馬路修築八十尺寛之馬路至車站。修築費二萬餘元。由市政廳出三成。人力車及馬路兩旁舗戶各出一成。公司出五成。准其於開工築路之日起。由票價附加三個月。商之張君公量凡二次。都以八二風災受損過鉅婉却。使該路至今廢壞無修。致搭火車者人人皆有行路難之歎。可惜也。兹將該路內容列第四十三表如下
各站及沿途告白費之收入 | 軌道兩旁地面收入 | 每年養路工程費 | 全路運輸大宗 | 車務處人員數 | 煤炭購入及每噸價 | 每月燃料額 | 每月支出薪金 | 平均每里乘客費 | 每日載貨量 | 每日收入 | 每日車次 | 公司內部之組織 | 股之佔有者 | 股本及每股銀數 | 公司之組織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年約五百元 | 年約二千餘元 | 年約九萬餘元 | 除了乘客外以棉紗生菓糧食為最多 | 五十餘人役佚不計 | 每噸約二十元左右 | 需煤炭一百噸 | 全路各辦事員役薪金月約四千餘元 | 三等票平均收六仙有奇 | 每日大約有七十餘噸 | 本路有旺淡月之分,平均約千元以上 | 來往三次 | 本路工程運輸各科統歸總務處總理,所轄總務處設會計、出納、文牘等課 | 均中國商人及僑商 | 二百萬元 大股二百元 小股十元 |
照中華民國商律 |
車頭製造地及價值 | 車頭拖帶列車數 | 車頭重及輪數 | 車頭牽引力 | 枕木來源及每枝尺度之價值 | 車頭輛數及購入時期 | 鋼軌重量 | 每三十尺枕木數 | 軌道寬度 | 最寬之橋及建築法 | 橋梁 | 雙單軌線 | 房屋營繕費 | 全路購有地 | 每里平均構造費 | 站數及等級 | 全線及各站之距離(以英哩計)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美國製每輛價 三萬九千五百元 |
二十八輛 | 四十七噸,車輪五度 | 馬力三百二十七匹 | 長八尺,寬九寸,厚六寸;前購自日本,為北海道出產品,每枝自一元八至二元餘,現在採辦本地雜木及星洲出產者,其價大略相同 | 車頭三輛,前清光緒三十二年購入 | 七十五磅 | 十三枝 | 四尺八寸半(中國標準軌)其路面寬度為十四尺 | 大橋二度在湘溪、馬隴,各長一百八十尺。建築用鐵架、洋石灰墩。建築費一十九萬餘元 | 大小橋梁二十七度,共長八百四十六尺 | 全路均屬單軌線,華美之外,其餘各站有待避線 | 各站房屋、機廠、貨倉等自開辦迄今約二十萬元 | 全路連各車站用地一千九百四十九畝 | 二萬一千二百餘元 | 本路共九站,汕潮為一等,庵埠為二等,餘均三等 | 汕頭至庵埠六里二,庵埠至華美二里八,華美至彩塘一里八,彩塘至鸛巢三里四,鸛巢至浮洋三里一,浮洋至楓溪四里八,楓溪至潮安二里一,潮安至意溪一里九,全線廿六里二。汕頭站距海岸三百餘丈 |
地圖 | 路警 | 水患 | 全路通信 | 涵洞 | 貯機器車房 | 水塔 | 機車廠之能力及 現有機器之價值 |
貨車 | 二三等客車 | 頭二等合造車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本路所存各圖 係本路存案之物, 不能交出 |
現四十餘名,沿用十餘年前之舊式軍械 | 路基低處遇大水時,亦有浸淹之處,且有不能過車者。 | 皆用電話,無電報 | 全路水涵甚多 | 全路只有汕頭一處 | 全路水塔三座:一在汕頭,一在華美,一在意溪 | 本機廠之能力足以修理機關車,全部機器值銀十萬元 | 有蓋車長十八尺八寸,高十一尺半,寬八尺一寸,容積一〇〇八立方尺,重量十噸。無蓋車長十八尺一寸,高五尺〇四,容積七〇〇立方尺,重量十噸 | 二等客車二輛,三等客車十三輛,均坐位四十八人,皆購自日本,每輛五千三百元 | 長二十四尺八寸,高十二尺五寸,寬九尺七寸;一等客位十二人,二等客位十八人;共三輛,購自日本大阪,價值七千五百元 |
1. 即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市。是印度尼西亞僅次於雅加達及泗水的第三大城市,亦是蘇門答臘最大城市。 ↩
參見維基百科:棉蘭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mo/%E6%A3%89%E8%98%AD
以及黃浪華:棉蘭地區的開發功臣——張榕軒紀念館巡禮https://www.chinaqw.com/zgqj/qkjc_hnyhw/201206/01/179078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