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節 金融狀況
(一)匯兌價格
汕頭旣爲潮嘉汀贛之出入地。又為上海、香港、廣州、南洋各地貨物之集散場。故匯兌之頻繁。實與商業同有日進月盛之趨勢。夫匯兌一項。原以金銀比價爲原則。國際間因本位之不同。與貨量之差異。遂爲匯兌制度所由生。吾國幣制未能統一。不特對外有匯兌。即對內亦有匯兌。在經濟上固屬奇觀。在金融界則殊紊亂。汕頭對於香滬匯兌。其價格雖以香滬之電報行情爲標準。“註一國際匯兌之營業。純以金銀之價格換算爲依歸。新加坡、荷屬等地貨幣。其所在地之交易。雖用銀貨幣。而國際間之匯兌則以金爲本位。(名爲虛金匯兌本位。)大抵歐洲對中國貿易。多藉港滬二處爲市場。故汕頭匯票。必以香滬轉電爲依據。(如每千買得香港九百九十八元五毫時。又須看汕頭本日香1票價錢如何。方能換算。申亦同之”然滬地匯兌價格。全視倫敦先令市價之漲落爲標準。故銀價高。則先令低。先令高。則銀價低。然亦有因市場輸出入之形情。利息之高低。與貿易之順逆而不同者。苟遇放款暢旺。或國際借款成立。間亦不收匯費。以期吸收現金。免由各該地付還者。亦所在多有。惟香滬二處匯兌之市情時。互爲順逆。“註二汕頭對香申之匯票。所謂互爲順逆者。非價格之順逆。乃汕商習慣上之順逆。蓋上海係以両爲本位。即係以九八規元。再核算合計鷹洋之時價若干也。而香港係元爲本位。其元位不變。則以每元計合汕之時價若干也。所以買方則希望上海規元漲。蓋規元漲即鷹洋縮也。香港則希望港水縮。蓋港水縮即港洋低也。是爲順。反之則爲逆。”如買入時。對於上海票則欲其漲。對於香港票。則望其縮。賣出者反是。至價格之高低。除金銀比價外。全依地方金銀状況而定。如去年冬季銀根短絀時。汕香票匯屢縮。而汕滬票匯則頻鬆。馴至龍洋、毫銀、叻紙、法紙皆起絕大的變化。至舊曆年關之際。息率更高。蓋各莊俱欲乘此市價圖存汕香匯票。希冀來年銀根一鬆。汕香票價定趨高漲。藉以從中取利。因此之故。汕香票之買盆驟盛。而價遂逐歩高抬。今年正月二十八日。汕滬早盤七錢零六。收盤縮至七錢零二五。次日汕香票再高升至七錢六五。汕滬票縮至六錢九六。其升降之勢。恰與一月以前之情形相反。可知彼時金融界之景象矣。當各國在汕設立郵局。兼理匯兌時。日本郵局即日匯兌之收支價格。多襲用次日銀行之價格為標準。惜此種金融變更情形。不能得之於吾國銀莊之簿記。不得已錄日本郵局十年份各月對於各地匯兌之最高最低價格。與十二年份台灣銀行及汕頭銀莊。對於各港匯票貼水或出水率。列第三十五表如下。
匯兌價格之調查表
日本台灣 | 上海 | 廣州香港 | 匯往地別 | 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汕頭通用銀百元 | 每七百一十五直平両 | 每千元港銀 | 銀別 | |||||||||
十二年度 | 十年度 | 十二年度 | 十年度 | 十二年度 | 十年度 | 年別 | ||||||
最低 | 最高 | 最低 | 最高 | 最低 | 最高 | 最低 | 最高 | 最低 | 最高 | 最低 | 最高 | 高低 |
九七、 五〇 |
九八、〇〇 | 九三、六三 | 日本銀 一〇七、二五 | 六九八、五〇 | 七〇三、〇〇 | 六九〇、七五 | 上海両 七〇五、〇〇 | 五〇、五〇 | 七六〇、〇〇 | 七五一、三八 | 直平両 七七〇、二五 | 正月 |
九七、 五〇 |
九九、五〇 | 八八、八八 | 九四、一三 | 六八四、〇〇 | 七〇二、〇〇 | 六九〇、五〇 | 六九八、〇〇 | 七五二、五〇 | 七七〇、五〇 | 七五六二五 | 七八五、七五 | 二月 |
一〇六 、五〇 |
一一〇、二五 | 八一、二五 | 八九、二五 | 六七九、〇〇 | 六八七、〇〇 | 六九三、〇〇 | 六九六、〇〇 | 七六一、五〇 | 七七〇、〇〇 | 七五八、七五 | 七七六、五〇 | 三月 |
一〇一 、五〇 |
一〇三、七五 | 八六、八八 | 九三、一三 | 六八五、二五 | 六八八、〇〇 | 六九五、〇〇 | 六五七、二五 | 七六一、五〇 | 七六七、二五 | 七六一、一三 | 七七三、一三 | 四月 |
一〇〇 、七五 |
一〇一、二五 | 九〇、〇〇 | 九六、一二 | 六七八、五〇 | 六八五、二五 | 六九六、〇〇 | 七〇〇、〇〇 | 七六七、〇〇 | 七七四、五〇 | 七六九、三八 | 七七一、七五 | 五月 |
九七、 〇〇 |
一〇一、〇〇 | 九一、〇〇 | 九五、五〇 | 六七九、五〇 | 六八二、七五 | 六九七、八八 | 七一二、〇〇 | 七六八、五〇 | 七七二、七五 | 七二九、〇〇 | 七七〇、〇〇 | 六月 |
九四、 〇〇 |
九六、〇〇 | 九四、〇〇 | 九七、〇〇 | 六八〇、五〇 | 六八六、二五 | 七〇一、〇〇 | 七〇九、〇〇 | 七七二、〇〇 | 七七八、〇〇 | 七二六、五〇 | 七五四、〇〇 | 七月 |
九四、 〇〇 |
九五、〇〇 | 九六、〇〇 | 九八、五〇 | 六八四、〇〇 | 六八九、〇〇 | 七〇八、二五 | 七一五、五〇 | 七七二、〇〇 | 七七六、〇〇 | 七一八、五〇 | 七二九、八八 | 八月 |
九四、 二五 |
九六、五〇 | 九六、八八 | 一一三、〇〇 | 六八〇、五〇 | 六八六、五〇 | 七〇九、〇〇 | 七一五、七五 | 七七二、〇〇 | 七七五、一三 | 七〇〇、〇〇 | 七二三、七五 | 九月 |
九四、 二五 |
九六、〇〇 | 一〇八、〇〇 | 一一七、七五 | 六七九、〇〇 | 七一六、〇〇 | 六九三、五〇 | 七一三、五〇 | 七四二、〇〇 | 七七六、〇〇 | 七一六、五〇 | 七二二、〇〇 | 十月 |
九六、 五〇 |
一〇二、二五 | 一〇三、〇〇 | 一〇九、〇〇 | 六九八、〇〇 | 七一一、〇〇 | 六八五、五〇 | 六九三、七五 | 七〇六、五〇 | 七四一、〇〇 | 七二一、〇〇 | 七二七、二五 | 十一月 |
一〇二 、〇〇 |
一〇八、五〇 | 一〇五、三八 | 一〇九、七五 | 六九八、五〇 | 七一四、〇〇 | 六八八、五〇 | 七〇九、二五 | 六九八、〇〇 | 七一三、三八 | 七二七、〇〇 | 七二七、〇〇 | 十二月 |
九四、 〇〇 |
一一〇、二五 | 八一、二五 | 一一三、〇〇 | 六七八、五〇 | 七一六、〇〇 | 六八五、五〇 | 七一五、七五 | 六九八、〇〇 | 七七八、〇〇 | 七七〇、〇〇 | 七七六、五〇 | 全年比較 |
附潮海關出入之金融及其價格
汕頭與各地貿易之差額。普通雖用匯兌結之。然匯價之極限。必不能超過於現金現銀輸送之程度。若其價超過於輸送之費用時。究不若生金生銀Bullion之匯兌爲有利。況汕市現行通貨。俱可作商品同様買賣。以為輸出入者。潮海關於旬季報中亦另闢一欄。專記此等金銀通貨輸出入之額。顧其額常依年為消長。有時輸入超過。或有時輸出超過。狀況均非一定。兹將最近八年間之輸出入額。列第三十六表如下。(但祗就表列之數而言。未可視爲完全標準。因所有由其他港口出入者。未經報關。其實數均無從稽考也。)
民國十二年 | 民國十一年 | 民國十年 | 民國九年 | 民國八年 | 民國七年 | 民國六年 | 民國五年 | 年別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三, 四四二, 六三三 |
三,三九七,三九八 | 三,〇一〇,三一三 | 九〇三,〇九〇 | 八一七,八七七 | 一,九二二,七二一 | 三,一一六,一九三 | 四,一二一,二二六 | 輸出額 |
四, 三六〇, 三五八 |
八,四〇二,八八四 | 一〇,二一四,六四〇 | 五,一〇〇,〇五四 | 八六九,四三七 | 六五七,六八五 | 一,二〇九,六〇一 | 一,四六八,七二二 | 輸入額 |
/ | / | 今年輸入約增一倍,除大半由滬運入銀元外,餘則來自香港、廈門。出口總額中以大半運往外洋,四成有奇則運往各通商口岸。 | / | / | / | / | / | 說明 |
如上表所列輸出入額之不同。雖依年而異。然以上海、香港、澳門之輸出入額爲最多。廈門、福州、暹羅次之。南洋各地因改用匯兌金本位後。多採匯兌制度。故生金銀及通貨之輸出入較少。上海輸入者爲本國大洋與墨銀占多數。若毫洋以由香港、澳門轉運入口者爲多。茲將民國十年至十二年輸出入之本國幣及外國幣。分別列第三十七表如下2。以資參考。
依上表所列。可知汕頭對於各種貨幣。俱有交易。其與汕頭通用銀價格之比較。則視供求之多寡及移輸出入之多少以為衡。茲將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在銀業公所所定之價格。分別幣名。列第三十八表如下。
上海金塊 (足金) |
英國金貨 (二一金) |
美國金貨 (八九金) |
暹羅毫銀 | 新加坡毫銀 | 香港毫銀 | 福建湖北江南毫 | 廣東毫銀 | 西貢 | 荷屬東印度盾 | 暹羅銖 | 新加坡銀 | 上海銀 | 香港銀 | 名別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直平一両 | 每磅 | 每二十元 | 同上 | 同上 | 同上 | 同上 | 同上 | 每千元 | 每盾 | 每銖 | 同上 | 同上 | 每千元值汕頭直平銀 | 價值 |
五一、元 | 九元三毫 | 三十八、元 | 六九〇、元 | 六〇二、両 | 六三六、両 | 六三七、両 | 六三四、両 一/二 | 七三六、両 | 元六七仙 | 元七八仙 | 六六三、両 | 七四一、両 | 七四一、両 一/二 | 民國十一年 |
缺 | 缺 | 缺 | 缺 | 缺 | 缺 | 缺 | 五九三 | 六九九 | 缺 | 缺 | 六九七、五 | 缺 | 七一一、五 | 民國十二年 |
(二)利息
息率之高低。在根本上固以實業發達民力富足爲前提。然亦依供求之寡多爲消長。需要多而供給少。則利率高。供給多而需要少。則利率低。此理勢使然也。若地方多故。工商疲敝。其影響於金融。尤爲緊要。例如民國九年春地方承平無事。上海、香港各地之交易。絡繹不絕。經濟界非常活潑。三十日期之日息。不過二仙五厘。迄秋冬之交。粵軍囘粵。政府以軍餉緊急。發行公債八十萬元。商民負擔已重。貨物又無銷場°地方之經濟非常逼迫。市面冷落之結果。日息乃降至二仙以下。民國十年度。亦以銀價低跌。一般商人對於外貨之輸入。呈縮手狀態。金融遂未敢放鬆。加以六月間。商會長之辭職問題。澄海、潮陽兩派之銀莊。又生轇轕。各莊收囘發行紙幣。加以上海、香港金融之緊迫。下半年以後。雖有幾分生氣。然亦與過去年間資金需用之状况有異。迨十一年上半年。略呈活潑氣象。無如八二風災猝發。嶺東之精華遂隨波臣以俱去。悽慘之象。亙古未聞。生命財產之損失旣多。經濟界受其打擊。遂大受恐慌之象。馴致商業方面冷落蕭條。爲通商以來所罕有。是年利息最高時爲八分五。最低時三分七五八。至十二年全年。出口商人受匯水之虧累。加以無日不有軍餉等捐。故利率高者乃至一角。即最低亦須六厘五及三分五厘。其故因受戰事影響。上半年韓江船隻不通。而下半年雖較安寧。但數萬軍隊迫處I隅。餉食所關。不免剝膚及髓。加以九月以後。銀莊換票新章成立。市面銀根益呈緊迫狀態。息價遂暴飛騰。截至本年正月二十七日止。四個月息。上號竟貼一分三厘。五月底息。每千元日貼一元。六十天息。則貼六角一分至六角二分不等。可想見利率之高矣。查四個月息之成議。實始於陰曆十二月十五左右。當時上號約貼利一分四厘。據銀業中人所述。來年息率當趨低下。未卜然否。如斯現象。實爲國民經濟枯竭之表徵。茲將最近四年間之利息。列第三十九表如下3。以徵年來金融變動情形之烈。
1. 指香港 ↩
2. 表呢? ↩
3. 表呢?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