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礦產
潮嘉兩屬。礦苗富豐。一般人類能道之。不過當局與人民無切實之調查。地方風氣又極閉塞。故至今仍見大資本家集資出而採掘。然現在民智日開。而殖業南洋者又有種種苛例之限制。他日華僑逐漸覺悟。相率歸來。從事啓闢。行見鑛產一類。將來於出口貿易冊中。必占多量之數額。蓋自辛亥汕尾附近之鎢礦開採獲利後。各縣相率試採。如鉛,鉍,鋅,銅,鐵等礦。多有發現。其在定南、和平間發見之鎢。含有純質六成至六成五者無論矣。即產於梅縣屬丙村。豐順蕉嶺以及三河壩以北之鉛硫磺等。苟能提議擇其最旺之區。依據學理。聘用專長之人。從事開採。實浚無上之利源。聞丙村、豐順、蕉嶺三處之礦產。百年前曾經開採。蓋以此處鑛穴近地。五金渣滓。盈盈堆積。遺跡尙存。足微當時鑛苗碩大無朋。不我欺也。餘如銅,鋅,鐵三種。上列各地亦有覓獲。錫則由揭陽以北八十里外河底流來。然封藏雖覺繁盛。第出世猶屬無幾。現各邑之礦產亦以引起外人之注目。故採礦之人絡繹於途。愚意現行鑛業條例已未完善。自難以誘掖當地人民出而開採。然貨藏於地。己不開採。不能禁外人之不垂涎。目前之務。儲備人材。俟政局大定。財力有餘。由小漸大。以次圖之。要亦未始非計也。茲將民國六年以來惠、潮、嘉三屬地方人民呈請政府批准在各地試辦者。列第二十八表如下。
鎢 | 蒼鉛1 | 石灰 | 煤炭 | 鑛別/類別 | 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同上 | 湯雲亭 | 林又順 | 同上 | 同上 | 林濟川 | 李國全 | 徐醉琴 | 葉立本 | 劉亞和 | 簡煥章 | 黃幼琴 | 蕭耀堂 | 張吉軒 | 姓名 |
同上 | 同上 | 同上 | 同上 | 同上 | 惠陽 | 同上 | 同上 | 惠陽 | 揭陽 | 蕉嶺 | 梅縣 | 梅縣 | 梅縣 | 縣名 |
白面石 獅石坑 |
亂石山 | 安墊大埔 | 下嵐約響水尾 | 下嵐約鄔洞甲山 | 大埔村石珠嶂 | 鄔洞甲山 | 三多祝白石璋 | 三多祝寶溪百公均 | 五經富塘大中村塘湖山 | 羊子山 | 錦屏堡葵圍 | 真武章 | 三坵田馬蹄崗 | 山名 |
二, 〇七二 |
二,二九四 | 二六,七八一 | 二,二九一 | 二,三三〇 | 二五,三八八 | 五 | 九,三〇〇 | 五 | 九二九 | 缺 | 缺 | 缺 | 二七二,三七三 方里 | 面 |
同上 | 同上 | 七年五月一日 | 同上 | 同上 | 七年五月一日 | 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| 七年四月 | 七年四月十八日 | 七年三月 | 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| 七年十二月 | 缺 | 六年九月 | 註冊年月 |
銕 | 銅 | 錫鎂 | 鎂 | 鎢 | 鑛別/類別 | 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陳用興 | 梁耀南 | 蘇心愉 | 黃鳳綸 | 巫厚菴 鍾又賓 | 馮成都 | 鄭瑞生 | 何慶元 | 江秉鈞 陳文錦 | 姓名 |
紫金 | 同上 | 同上 | 同上 | 惠陽 | 同上 | 同上 | 同上 | 同上 | 縣名 |
寶山嶂 | 平海港大星嶺 | 大蕉坑 | 三棟麗鬱山 | 墊渴約下平山 | 崩山牛洞徑尾 | 橋子頭嶺 | 三棟寶山 | 平山約鵝蕞重山 | 山名 |
五〇, 〇〇〇 |
二六九,六七二 | 一,六六六 | 二二,一四六 | 一六,五一八 | 二二,二六六 | 一六,三二三 | 二二,九五〇 | 四,一〇七 方里 | 面 |
七年一月 | 七年七月 | 六年十二月 | 六年九月 查此人已故 | 七年八月 | 七年一月 | 同上 | 六年九月 | 六年九月 | 註冊年月 |
細觀第二十八表中。凡申請者計二十二人。而開採之礦約共二十四處。其間爲潮梅籍僅得四人。蓋丁民國六七年之交。粵軍正開始援閩之際。惠潮梅督辦署以軍費無著。又鑑於歐戰各國之需要鎢鑛。乃於署內設鑛務處。准民間呈請開鎢礦。每百斤抽出井稅一元七角。交財政廳。另抽善後捐十元交礦務處。嗣以銷場短少。善後捐減收一元。不無體貼商家之處。無如時局不靖。兵匪騷擾。既開採者多隨時歇業。維持現象旣不可得。況發達耶。茲將各縣礦產種類列第二十九表如下。
海豐,陸豐,汕頭, 汕尾附近沿海地方 |
揭陽 | 紫金 | 興寧 | 大埔 | 梅縣 | 縣別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缺 | 缺 | 缺 | 鐵之種類與上同,鉛 | 水鉛,鐵之種類與上同,銀,如東山下之銅,打禾坪之鐵 | 石炭,鎢,鎂,水鉛,鐵,赤鐵銅,磁鐵,褐鐵,銀 | 礦產類別 |
缺 | 缺 | 缺 | 鉍產於塘湖山,由日本籍民僱土人掠掘,九年曾輸出八百十四擔到日本,將來極有希望之業也。 | 鐵多供地方鍋釜農具等之製造,尚無大規模開採鎢,則當歐戰之時,產出極豐。民國九年,曾輸一萬擔到美國。鉛亦有五六擔之輸出。聞台灣籍民頗有興錫業聯絡者。 | 石炭在丙村三坑白後地方者,民國四、五年時既有人開採,雖無煙炭,然產額不多,且炭質亦不良。 | 說明 |
1. 即鉍(Bi)。為當時日文譯法“蒼鉛(そうえん)”直接借用而來,現日文一般寫為“ビスマス”。 ↩
維基百科(日文):ビスマス https://ja.wikipedia.org/wiki/%E3%83%93%E3%82%B9%E3%83%9E%E3%82%B9